-
河南自贸区深化改革新举措: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河南省近期围绕自贸试验区建设推出一系列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政策措施,旨在通过优化营商环境、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强化金融支持等手段,进一步推动招商引资工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这些举措涵盖项目审批、口岸建设、企业国际化、融资渠道拓展及多式联运创新等领域,凸显了河南省以制度型开放为核心的内陆开放战略布局。 一、深化审批制度改革激发市场活力 自贸试验区率先试点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对负面清单外的外商投资项目实行备案管理,审批权限全面下放至自贸区层面。通过精简审批事项、压缩办理时限,构建"一站式"服务体系,显著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在郑州、开封、洛阳三大片区同步推行"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实施分类管理,形成可复制的行政审批标准化模式。 二、构建立体化口岸体系提升开放能级 郑州航空港区加速建设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国际货运航线网络已覆盖全球主要经济体。铁路口岸常态化开行中欧班列,形成连接30多个国家的陆路通道。洛阳航空口岸扩大开放通过验收,功能性口岸新增药品、粮食等进口资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升级至4.0版本,实现报关、退税等18类业务线上通办,口岸通关时效较全国平均水平快30%。 三、创新境外投资服务机制 建立省级境外投资综合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国别政策、风险预警等全流程服务。对3亿美元以下境外投资项目实行备案即时办理,支持装备制造、农业等领域优势企业共建海外园区。郑州片区率先试点跨境投资便利化措施,允许合格企业开展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业务,年度跨境收支规模突破百亿元。 四、拓宽跨境融资渠道 争取国家外债管理改革试点落地,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自主发行外币债券。建立重点企业跨境融资项目库,提供外债登记绿色通道服务。洛阳片区开展QFLP政策试点,首批募集境外资金20亿元投向高端制造业。郑州商品交易所探索与国际金融机构合作,推出跨境大宗商品结算服务。 五、创新多式联运服务体系 郑州国际陆港建成智能场站管理系统,实现中欧班列与海运、空运时刻表无缝衔接。全国首个空铁联运快递分拨中心投入运营,快件分拣效率提升40%。多式联运信息平台整合公路、铁路、航空等23个物流系统数据,提供全程可视化追踪服务。开封片区建设跨境电商物流园,打造"航空+陆运"国际寄递通道。 这些改革举措的实施,使河南自贸试验区形成制度创新成果120余项,其中"跨境电商零售进口退货中心仓模式"等8项创新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随着改革红利的持续释放,自贸试验区正成为带动中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2025-08-23
-
郑州打造产业新高地:600亿基金助力集聚区升级
为加速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河南省通过设立规模达600亿元的产业集聚区发展投资基金,强化招商引资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共同参与重点项目建设。该基金由省级财政主导,旨在提升区域产业集群竞争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基金设立背景与规模 2023年,河南省为落实国家关于产业集约化发展的战略部署,启动产业集聚区提质增效计划。基金总规模600亿元,分阶段实施,首期200亿元已启动运作。财政资金以杠杆效应撬动社会资本,形成10倍放大比例,重点投向高端制造、数字经济等领域的基建与平台项目。 二、投资方向与重点领域 基金明确聚焦产业集聚区内两类项目:一是重点产业类,包括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平台类,如智慧物流园区、科创孵化中心等基础设施。通过资本引导,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三、运作模式与政策协同 采用“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机制,委托专业机构管理,确保资金精准投放。同时配套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形成“基金+园区+企业”联动模式。2023年以来,已有多个地市申报项目,涵盖洛阳智能装备、许昌环保科技等特色产业集群。 四、预期成效与长远规划 预计到2025年,基金将带动超2000亿元社会投资,新增就业岗位逾10万个。未来还将探索跨区域合作,联动周边省份资源,构建中原城市群产业生态圈。河南省发改委强调,此举是深化供给侧改革的关键举措,为中部崛起提供核心支撑。
2025-08-23
-
郑州开封洛阳联合申报自贸区:打造中原开放新高地
河南省正以郑州、开封、洛阳三市为核心,联合申报自由贸易试验区,旨在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深化“一带一路”倡议与国际商都建设的融合。这一举措将复制推广国内先进改革经验,强化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平台,为中原经济区注入新动能。 一、三市协同申报的顶层设计 河南省明确采用“省级主导、三级联动”模式推进自贸区申报工作,在申报阶段同步开展政策压力测试。郑州作为核心引擎,将联动开封的文化旅游资源和洛阳的先进制造业基础,构建“一区多园”空间格局。申报方案重点围绕贸易便利化、投资自由化、金融国际化等领域,计划借鉴上海等现有自贸区制度创新成果。 二、开放平台建设提速扩容 2015年,郑州同步推进新郑综合保税区三期扩建和经开综合保税区申报,强化海关特殊监管区功能集成。国际物流通道方面,郑欧班列全年计划开行150列,并申报建设国家级邮政枢纽口岸,形成“铁空港”多式联运体系。数据显示,郑州大型商业设施面积同比增幅显著,为跨境商贸提供载体支撑。 三、千亿级产业集群布局成型 郑州重点培育三大千亿级产业体系:二七商圈等现代商贸集群、华南城等批发市场集聚区、跨境电子商务产业链。2015年已有5家商品交易市场年交易额突破百亿元,其中农副产品、服装纺织领域龙头企业规模超300亿元。市场外迁承接项目加速产业空间重构,形成“核心商圈+专业市场”的梯次布局。 四、制度创新聚焦四大突破方向 申报方案突出差异化探索:一是建立“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机制,二是创新跨境电商监管模式,三是试点文化文物保税交易,四是构建装备制造业全球维修体系。开封片区将侧重文创产业开放,洛阳片区聚焦智能装备制造,郑州片区主打物流金融创新,形成互补试验格局。 五、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效应 自贸区建设将强化郑州国家中心城市辐射功能,通过“口岸+枢纽+产业”模式,带动开封文旅产业国际化升级和洛阳制造业服务化转型。三市已建立跨区域联席会议机制,在商事登记、税收征管等方面推行标准化服务,为全域一体化发展提供制度样本。 当前,河南省正整合三市优势资源编制总体方案,重点破解跨区域监管协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事中事后监管等关键问题。这一国家级开放平台的申报,标志着中原城市群建设进入制度型开放新阶段。
2025-08-23
-
郑州成立肉牛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助力畜牧业转型升级
河南省通过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推动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近日在郑州成立的肉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为招商引资新亮点。该联盟由龙头企业牵头,联合多家高校及科研机构,旨在整合资源推动技术攻关,加速传统畜牧业向生态化、集约化转型,为全国肉牛产业升级提供示范。 一、产业基础与联盟成立背景 作为全国重要的肉牛生产基地,河南省肉牛存栏量、出栏量及牛肉产量长期位居前列。面对消费升级与环保要求提升的双重挑战,当地政府推动成立技术创新联盟,以解决种源培育、养殖效率等关键问题。联盟成员涵盖育种、饲料、加工等全产业链代表,标志着产学研协同创新进入新阶段。 二、核心技术攻关方向 联盟将聚焦六大领域开展联合研发: 1. 饲料营养精准配比技术,降低养殖成本; 2. 数字化管理系统应用,实现健康养殖全程追溯; 3. 本土种牛基因改良,培育高产抗病新品种; 4. 疫病智能监测预警体系构建; 5. 牛肉品质标准化控制技术; 6. 种养循环模式推广,促进农牧结合发展。 三、资源整合与成果转化机制 通过建立共享实验室、示范基地等载体,联盟已启动三项重点工作: 1. 高校研发团队与企业共建技术中试平台; 2. 定期举办产业需求对接会; 3. 制定团体标准推动行业规范化。首批启动项目包括发酵饲料开发、牛舍环境控制系统优化等实用技术转化。 四、产业升级预期效益 根据规划,联盟运作将带动三方面提升: 1. 养殖环节:示范场饲料转化率目标提高15%; 2. 加工环节:牛肉深加工产品附加值增长20%; 3. 生态效益: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目前已有多个地市申报参与技术推广试点。 五、政策支持与长效机制 河南省农业农村部门将配套专项扶持资金,对联盟成员实施的技改项目给予倾斜。未来三年计划培养200名专业技术骨干,建成覆盖主要产区的技术服务网络,形成可复制的产业升级"河南模式"。该模式特点在于将科研成果直接嵌入产业链各环节,实现创新要素与生产需求的无缝对接。
2025-08-22
-
郑州集聚区高峰论坛聚焦"破局十三五"与产业升级
作为河南省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第四届产业集聚区高峰论坛在郑州成功举办。本次论坛以"破局十三五"为主题,汇聚了政府代表、专家学者及企业负责人,共同探讨新常态下产业集聚区转型升级路径,并发布年度产业集群竞争力榜单,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思路。 一、权威平台共商发展大计 论坛自2011年创办以来,已成为中原地区最具影响力的产业集聚区年度盛会。本届活动吸引了全省177个产业集聚区代表及多家新三板企业负责人参与,与会嘉宾围绕国家"十三五"规划收官阶段的产业变革展开深度对话。 二、四大主题把脉转型方向 专题研讨设置"集聚的未来""三板新势力"等四个板块。专家指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产业集聚区需突破传统发展模式,通过提质增效实现规模与质量的双提升。部分演讲提到,电力装备、新材料等领域的集群化发展已显现示范效应。 三、金星奖引领集群发展 活动现场公布了年度产业集群竞争力评选结果,涵盖三轮摩托车、电力装备等30个特色集群。同期发布的还有创新企业、科技园区等三类十佳榜单,这些标杆案例将助推区域产业链优化升级。 四、实践案例彰显转型成效 以电气谷为代表的获奖集群,通过技术革新实现了产值倍增。论坛特别展示了部分集聚区在产城融合、绿色制造方面的创新实践,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样本。 五、双创生态培育新动能 专题讨论强调,众创空间与科技园区的协同发展,正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部分与会企业分享了通过创新平台实现技术突破的典型案例,印证了创新驱动对产业升级的支撑作用。 本届论坛通过政策解读、案例分享等形式,为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在"十三五"收官阶段实现突破性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活动成果将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结构优化,助力中原崛起战略实施。
2025-08-22
-
郑州经开区携手赛伯乐探索"互联网+产业"新路径
郑州经开区通过招商引资与赛伯乐投资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围绕跨境电商、产业基金、双创孵化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共同构建"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此次合作标志着该区在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方面迈出关键一步,为区域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 一、战略合作聚焦五大核心领域 根据协议内容,双方合作涵盖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总规模超百亿元的现代产业引导基金设立、创新创业人才培训基地打造、智能硬件孵化平台搭建以及创业云服务系统引进。其中,跨境电商项目将整合郑州航空港实验区物流优势,构建"线上综合服务+线下产业园区"的立体化发展模式。产业引导基金重点投向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预计带动社会资本形成千亿级投资规模。 二、资本与技术双轮驱动产业转型 赛伯乐投资集团将依托其管理的国际化基金资源,为郑州经开区导入三大核心要素:一是引入北美、欧洲等地前沿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重点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二是搭建跨境技术转移平台,目前已储备30余项待产业化专利技术;三是通过"以投带引"模式,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群落地。经开区将配套提供场地支持、人才公寓等政策包,形成"基金+基地+产业集群"的发展闭环。 三、构建全域数字化创新生态 合作双方计划三年内建成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包括建设省级示范性创业孵化基地,集成政策咨询、法律金融等八大服务模块;开发产业大数据平台,实现区内1500家规上企业数据互联;建立跨境数字贸易服务中心,提供通关、结汇等一站式解决方案。该体系将显著提升区域科技成果转化效率,预计技术合同登记额年均增长可达40%。 四、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此次合作将强化郑州作为"陆上丝绸之路"核心节点的功能,重点推进中欧班列跨境电商专列常态化运营,建立海外仓智能配送网络覆盖中亚五国。现代产业基金拟设立专项子基金,支持企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经开区还将联合高校共建"一带一路"产业研究院,培养复合型跨国经营人才,目前已规划建设 multilingual(多语言)跨境电商培训中心。 五、打造中部地区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通过本次战略合作,郑州经开区将形成"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对内激活存量产业数字化改造,预计推动300家传统企业实施智能化升级;对外构建全球资源链接能力,首批已筛选20家本地企业进入赛伯乐国际项目对接通道。该模式将为中部地区探索"互联网+产业"转型提供可复制经验,助力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战略目标的实现。
2025-08-22
-
豫甘粮食产销协作升级 郑州签约深化小麦贸易合作
为深化粮食领域招商引资合作,豫甘两省近日在郑州签署小麦产销战略协议,通过建立跨区域粮食流通长效机制,推动15亿斤年度小麦购销规模落地。协议涵盖政策性粮食调拨与市场化贸易,并拓展至啤酒大麦、玉米等多品种优先供应,标志着两省粮食产业协同发展进入新阶段。 一、协议核心内容聚焦供需互补 根据协议框架,甘肃省将每年从河南省采购小麦15亿斤,其中政策性粮食6亿斤用于储备保障,9亿斤通过市场化贸易流通,价格执行动态调整机制。河南省则获得甘肃省啤酒大麦、玉米等作物的优先采购权,双方形成"主粮+特色杂粮"的双向供应链。 二、创新合作模式激活企业动能 两省明确鼓励企业采用多元化经营方式:除直接贸易外,可开展代储代加工、联合经营等深度合作。甘肃省企业在豫设立购销网点将享受绿色通道,河南省支持本省企业赴甘建立原料直采基地,通过产业链协同降低物流成本。 三、粮食安全与区域经济双赢 该合作强化了黄河流域粮食安全屏障,河南省作为小麦主产区可稳定外销渠道,甘肃省则优化了饲料粮与食品加工原料结构。数据显示,两省粮食产业年产值超千亿元,新机制预计带动上下游企业增收超百亿元。 四、政策协同构建长效机制 两省将建立粮食市场信息共享平台,定期通报产量、价格及库存数据。同时联合制定运输补贴、质检互认等配套措施,未来计划扩展至粮食科技研发、品牌共建等领域,打造跨省粮食产业合作示范区。 此次合作是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具体实践,通过省际资源整合,既保障了初级产品供给稳定性,又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创新样本。两省相关部门表示,后续将成立专项工作组推动协议条款落地见效。
2025-08-22
-
郑州市领导调研上街区重点项目推进与产业升级工作
在招商引资工作持续深化的背景下,郑州市相关领导近日赴上街区专题调研重点项目建设进展,实地考察工业转型、科技创新及生态治理等领域工作,强调要统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一、聚焦产业升级与创新驱动 调研组首站考察了中国有色金属材料创新创业综合体项目,该项目依托上街区传统工业基础,整合研发、孵化、产业化资源,重点突破高端材料领域“卡脖子”技术。在郑州啸鹰航空产业基地,领导详细了解通用飞机组装线的技术攻关情况,指出要加速航空制造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培育新兴产业集群。中铝河南分公司氧化铝节能减排改造工程作为传统产业绿色转型标杆,通过工艺优化实现能耗降低,为行业提供可复制经验。 二、强化经济运行与要素保障 针对当前经济形势,调研组召开专题会议,明确要求落实“稳增长、保态势”核心任务。一方面要优化营商环境,通过专班服务解决企业用地、融资等瓶颈问题;另一方面需加快现代服务业布局,结合上街区物流枢纽优势发展临空经济。特别强调领导干部需压实责任,建立重点项目动态跟踪机制,确保投资效益按期释放。 三、攻坚生态治理与民生改善 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调研组检查了重点企业环保设施运行情况,要求建立精细化管控清单,对扬尘、工业排放等实施源头治理。同时,针对棚户区改造工程,明确安置房建设需倒排工期,优先保障回迁群众教育、医疗等配套需求。会上还部署了防汛隐患排查专项行动,要求对河道、地下空间等关键点位开展拉网式巡查。 四、统筹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 方顶古村修复项目作为调研重点,其“修旧如旧”的规划理念获得肯定。相关领导指出,历史建筑活化利用需与文旅产业相结合,避免同质化开发。建议引入社会资本参与运营,打造兼具文化传承与消费体验的特色街区。 此次调研反映出郑州市以重点项目为抓手,通过科技创新赋能传统产业、生态治理倒逼转型发展的清晰路径。下一步,上街区将围绕调研要求,在产业能级提升、城市品质优化等领域制定细化方案,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5-08-22
-
郑州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 35个重点项目签约落地
在近期举行的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上,郑州市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共签约35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规模达844亿元,其中外资占比超86%。这批项目覆盖电子信息、高端制造、生物医药等八大领域,展现出郑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产业集聚效应和投资吸引力。 一、项目结构体现内外资双轮驱动 本次签约项目中,内资项目27个,总投资625亿元,包含航空装备、新材料等战略性产业。外资项目8个,总投资219亿元,涉及跨境电商、智能物流等开放型经济领域。以DHL中西区分拨中心、唯品会跨境电商运营中心为代表的国际项目,将强化郑州国际物流枢纽功能。 二、产业分布凸显多元化特征 从行业维度看,商贸物流类项目以483亿元投资额居首,10个项目将助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电子信息领域7个项目聚焦半导体、柔性显示等细分赛道,生物医药产业园项目填补了区域产业链空白。先进制造业9个项目合计投资93亿元,郑州北车装备基地等项目将提升本地高端制造水平。 三、项目质量呈现三大亮点 一是单体规模大,超50亿元项目达6个,其中商贸类单个项目平均投资额48.3亿元;二是科技含量高,柔性透明导电膜、航空维修等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三是带动效应强,米克普朗配送中心等项目将创造超万个就业岗位。 四、营商环境优化释放磁吸效应 郑州市通过建立重大项目服务专班,实施外资企业绿色通道等举措,2023年实际利用外资增速居中部省会前列。此次签约的软件外包研发中心等项目,正是看中郑州的人才储备和数字经济基础设施优势。 五、未来布局锚定五大方向 根据规划,郑州将重点培育智能终端、新能源汽车等千亿级产业集群。新签约的ITO导电膜项目与本地面板企业形成配套,生物医药产业园将联动区域医疗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物流领域140亿元投资将进一步完善国际陆港多式联运体系。 此次签约项目全部达产后,预计年新增产值超1200亿元,为郑州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国家中心城市注入新动能。相关部门表示,将建立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确保项目早投产、早见效。
2025-08-22
-
重庆郑州领衔中西部基建升级 招商引资迎政策红利
新一轮国家战略聚焦中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通过加码交通基建、优化产业承接、扩大开放平台等举措激发区域经济活力。当前,重庆国际航空枢纽、郑州临空经济区等重大项目加速落地,中西部省份正成为招商引资新高地,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将推动形成“公铁水空”立体化发展格局。 一、交通基建全面提速构建发展骨架 中西部地区被明确列为国家交通网络建设重点区域,“八纵八横”高铁网中西部路段建设进度显著加快。重庆获批建设长江上游综合交通枢纽,启动修订城乡总规强化多式联运体系;成都发布西部陆海新通道三年计划,打造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西安航空基地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行,填补中西部航空产业开放平台空白。公路方面,云南沿边高速、贵州县县通高速项目进入收官阶段,西藏重点推进边境交通廊道建设。 二、产业转移承接政策动态升级 国家层面动态调整《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对中西部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给予额外支持。重庆两江新区、四川天府新区等平台推出“一企一策”定制服务,简化企业注册流程,配套土地弹性出让政策。能源领域依托陕北煤炭基地、川滇水电集群等优势资源,形成“风光水储”一体化开发模式。河南、湖北等地建立跨省合作园区,与东部地区共建智能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专业化转移承接示范区。 三、开放型经济平台扩容提质 中西部新增综合保税区优先布局内陆开放节点城市,西安、成都、郑州等7个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政策明确对入驻保税区的外资企业实施15%所得税优惠,并扩大航空器材、电子元件等保税维修业务范围。兰州、乌鲁木齐等城市通过“内陆港”模式与沿海港口建立铁海联运通道,山东港口集团已在中西部开通7条国际物流专线。 四、制度创新破解发展瓶颈 针对中西部物流成本偏高问题,国家建立跨区域运输补贴机制,对通过西部陆海新通道进出口的货物给予单箱运费减免。营商环境优化方面,推行“标准地+承诺制”改革,陕西西咸新区试点“交地即发证”模式。人才政策上,重庆、成都等地对重点产业引进人才实施安家补贴与个税返还双重激励,武汉光谷设立20亿元专项基金培育本土科创团队。 当前中西部发展已进入政策红利密集兑现期,通过基建牵引、产业升级、开放赋能的多维驱动,区域经济内生动力不断增强。下一步将重点完善跨省协调机制,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长江中游城市群等战略联动,进一步缩小东西部公共服务差距。
2025-08-22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